close


應平的觀影分享

柯應平是一位真誠細膩的藝術家與傑出的藝評者,他在地方誌影展的高雄場出席了播映會。這篇文字尚未完成,為了催促他早日完成,(經過他同意)還是把這初稿給貼了上來….。這是他的部落格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naco0211/



完成?未完成?:紀錄片紀錄與完成的甚麼?

~觀古少騏的「細細腳步大路行-鄉土攝影師葉裁介故事」有感

~ 映平 2008.4.28 (初稿)



記錄片,若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客觀紀錄,而是一種觀點與態度的呈現(作者與評審)、與生命體驗的參與和對話(觀眾)…..的話,我們不禁要反問:為誰而拍?為何而拍?-----的初始與終極關懷的課題!?…..這可能也是所有紀錄片導演始終要面對與不斷反芻追問的。最終,答案並不會只是客觀「完整」與「完成」程度的問題,而是-----取捨之間的態度,與關懷重點孰輕?孰重?的敏感又切身的課題。這也不僅是導演與攝影者的挑戰與掙扎;而且也考驗觀眾與評審用怎樣的態度、價值觀、美學視野、生命與專業判準的斟酌來品評、品味一部紀錄片的呈現內容與思慮的軌跡。



紀錄與閱讀觀點的視野與修養



假設-----我們先過濾記錄片拍攝者,已經盡力紀錄各種面向、也未迴避應有的基本距離的尊重與碰撞的話;……那麼,在已經擁有的影像材料中,,他又怎般篩選、編輯呢?對於不足的部份,是以追求影片的完整度繼續追索?還是在階段上對不足與未完成(整)性,有種抽離與自我覺察的反芻呢?……看似抒情、浪漫、溫暖,或某些反應說太「陽光」的記錄片--古少騏的「細細腳步大路行_鄉土攝影師葉裁介故事」~~~~對我來說,卻是有種甜酒意入口、後座力卻無窮的巨大張力潛伏著…。看似溫情勵志、卻在簡短中意有未盡點出主角與環境內在的癥結,他雖非史詩卻又藉由如詩如畫的間接情境鋪陳出無奈與辛苦背後 ---- 人的深沉處境。



這淡中蘊濃的基調,事關到作為觀眾的感受力、以及反思的濃度,是否有類近當事者的體驗與處境、並滲入內在心境引發共鳴的綜合問題。



作為朋友,因為了解……看這部片除了隨情節逐漸潮漲到片尾的鼻酸,與無話可說的感動之外,…我倒覺得有點像作者某種另類「內在告白」的抒情詩;這在事後的對話與閱讀部落格的「細細的由來 製作私語」後,得到相當的印證與相互作用。



「來自美濃,卻在新竹北埔峨眉待了將近十年。

這山明水秀、人文蘊集的小鎮,幾乎是我的第二故鄉,

我在這裡認識了北客家,經歷了一長段的理想、志業、與人情。

2006年底,在我深知即將離開此地遠行他方之際,

回首十年歷程,總覺得不能如此無言的一走了之,

於是,完成葉老師的紀錄片,成為我離開新竹的最後獻禮。」



當然,觀眾與評審或許可以「以逸待勞」、就片論片不管這些幕後的掙扎,但對於引發與參與過程的拍攝內容的主角,攝影鏡頭之後的導演與攝影者卻不可能不顧及!這或是可以為了完成、完整呈現戲劇張力而略過,然而----這不只是記錄片,也不是戲劇導演與演員的互動與編排的課題,或者是說-----影片「客觀_主觀」的角度問題!?



攝影記錄必然具備人本的真摯精神----更應是尊重生命與其故事,涉入移情、參與其中,又不得不面臨尺度拿捏的良知、道德與彼此情誼斟酌的自我嚴峻逼問……,因此,這些都和抉擇取捨影片內容是息息相關、無法分割的問題。



攝影是有後座力的。



那力道是生命良知、道德、感情與人道的一體性態度的斟酌取捨,不是專業角色的理性、客觀、冷靜抽離的態度可以忽視。一位因為關懷、感動而行動的紀錄者,如何不掙扎以上課題?如何可以將冷血當冷靜?如何可以為了完成一部滿足觀者口味與旁觀者觀點、感人肺腑的紀錄片而犧牲當時的初衷、卻不覺內在矛盾與衝突呢?…「以藝術之名」的「創作」真的可以為了完整「作品」本身而略過那尊重人本的初衷與連帶的「後座力」!?



「這真是天人交戰,我知道少了這些,片子如同一幅畫少了暗部,失色許多,但假如這些段落造成老師以及他家人的困擾,我又覺得承擔不起。於是在這樣的考量下,放棄了。

我不知道那些有疑慮的評審能不能想像這些。這是道德挑戰,我當時只想著一句話,我尊敬愛護老師都來不及了,怎麼好為他增加困擾?於是就放棄了。」



現代與後現代性影像思維的區別…… (待續^^….) 因事暫停~~~!





少騏~



看完記錄片當晚,我就寫下上述文章的八成了!隔天稍作修飾…以為會繼續寫,後來準備一場講座,花了兩週…投入後,轉移了心情;所以擱下~~

剛聽到片尾曲,認不出你的聲音ㄟ…ㄏ辛苦的生命歷程,到頭來需要一些青春與甜美的氛圍相陪的,至少抒情也是一種療癒過程…。

保重身體!! 來日方長~~~!

應平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foo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