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sy0154多納1964-1971  李秀雲攝。

做芋頭籃子 1964-1970多納

一個頭綁布巾的原住民媽媽正在做竹編,看起來這是毫不起眼的家常生活,閩南人有,客家人也有,可是多納人說,她在編「刮芋頭皮」的籃子,我們一整年吃的芋頭乾就靠它了!

多納村位於荖濃溪支流濁口溪的小支流濁泉溪南方,海拔約450公尺,是現在茂林鄉三個部落中最深處的部落,由於地理環境封閉,在日本時代之前,是一個幾乎完全自給自足的小村子。

部落的傳統食糧以地瓜、芋頭、小米為主,旱稻和糯米較少,而芋頭乾,是最重要的儲糧之一。家家戶戶的芋頭田邊都會設有石頭堆疊、用竹子當烤架的爐灶,當芋頭收成後,白天男人去收集耐燒的柴火,女人負責看顧灶火並不時翻動芋頭以免烤焦,到了晚上女人回家照顧小孩,換男人在田裡過夜顧火,如此輪流約一週,才能把約四、五分地的芋頭完成乾燥,再揹回家貯存。

而這個正在編織的籃子,就是在芋頭烤好還沒冷卻的時候,放進這個籃子,以兩人一組或四人一組,前後搖動籃子,藉由粗粗的竹篾和翻滾摩擦的配合,把芋頭燒烤後的皮屑刮乾淨。大的籃子約兩尺高,四、五尺寬,難怪要四個人扛。通常刮芋頭皮的時間在清晨,因為雙層芋頭要經過一天一夜的烘烤才會完乾,早上交班的時刻正是人力齊聚合作刮皮的好時段。

在多納,芋頭的吃法百變,水煮可以加野菜或樹豆,芋頭樹豆是族人最愛的美味,或者煮熟後加糯米或小米用木臼樁打成年糕,加了芋頭的年糕特別軟,假如用溪蝦或螃蟹當內陷,就更引人口水了。而若有人捕獲山豬,芋頭乾打碎篩過變粉,加肉加水攪和灌進豬腸皮,就是多納版的罐腸,這可不是普通時候吃的到的特別食物,若有製作一定會分贈親友共享。

而最平常的吃法,多納的Isai說,就是大人怕小孩子肚子餓,上山的時候塞給你一小包芋頭乾,餓了就吃,連鹽巴都沒有,還是很好吃。

一個竹編畫面引起豐富的生活記憶,看照片的Legeageay郁德芳認出了這位媽媽,她是Lavengan(吳)家的媽媽,這也是所有傳統多納媽媽的共同形象吧?(撰文:古少騏。收錄於《顯影六堆李秀雲》201202)

文章標籤

littlefoo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