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lsy0155多納  李秀雲攝影。

石板屋 1964-1970 多納

一個爸爸抱著女娃兒,穿過石板屋的後巷,堆疊整齊的石板屋牆面顯現一種單純的美,這在傳統的多納部落,是再普通不過的場景,但現在,卻不容易看到。

多納村處在頁岩發達的地理環境,因此先人就地取材,發展出石板屋的建築技術,整個過程只需木材做為支架,就可蓋出全自然素材的、堅固又冬暖夏涼的石板屋。 

建造過程最先要選材,在部落附近的山壁或河床找到合適石材,利用釘搥,順著石板的紋理落釘敲擊,石板就會奇妙的全面剖開。接下來最難的是搬運,假如不急著蓋房子,就順著每天耕作回途帶一些回家,石板若過大,再拜託親友或村人協力搬運。

有材料後,最先蓋的是最重要的結構:側牆和後牆,傳統石板家屋的牆壁很厚,最少寬兩尺,這樣才能承重而且地震來不易倒,ㄇ字形主牆砌好,再鋪地面和正面牆壁,最後才是屋頂,通常最大塊最漂亮的石板會放在主牆外當立面。

傳統石板屋沒有隔間,全家人煮食、烤火、吃飯、睡覺、貯糧的需求,在一個大室內空間裡獲得妥善安排,傳統的多納家屋也沒有浴室,大家都在工作回途到溪裡洗澡後再回家,而得天獨厚的多納溫泉曾是部落人最天然的洗浴池,在交通發達觀光化後,長年人滿為患,莫拉克風災後,溫泉遭掩埋,現已完全不見痕跡。 

傳統魯凱族人一生中以擁有一棟石板屋為最大的榮耀,但在時代腳步下,鋼筋水泥磁磚快速的取代石板屋,多納發展協會曾在多年前申請文建會經費修復部分家屋,共約修復十棟,目前在茂林鄉三個部落,多納仍是唯一保存較多石板家屋的村子。

抱著孩子的爸爸叫做Cilo.Dalimau,漢名郭文貴,懷裡的孩子應該是女兒郭蘭花。石板後巷藏著許多孩子嬉鬧攀爬的記憶,但現在,改變的不僅是建築,流失更嚴重的母語、傳統文化,在每個部落裡發生,房子壞了可以蓋回來,部落文化的喪失和瓦解,卻是永恆的難題。(撰文:古少騏。收錄於《顯影六堆李秀雲》201202)


arrow
arrow

    littlefoo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