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南光的妻子潘慶妹女士,出身新埔名門潘家,在一萬多張底片裡,發現這張,唯一的一張,他為太太娘家拍下的全景。兩年前曾隻身去潘屋拜訪,當時潘慶妹的弟弟潘欽龍先生剛過世不久,令我扼腕。到北投拜訪潘女士,她已經101歲,行動不是很方便,不知是身體不舒服還是記憶退化了,對舊事似不喜多談,不愛說話,印象最深的是,她問同去的八十歲的昔日女傭阿林姊:「你幾多歲?八十?恁後生!(這麼年輕)」惹得大家哈哈笑。

dng10618新埔潘家

↑鄧南光攝影,拍攝年代應在1931(他自己結婚那年)--1940(他的小舅子娶親那年),或者更後面也說不定,只要回娘家就可能拍到啊。以下為板主攝於2011/1/27,那天出了大太陽。此屋完工於咸豐11年(1861)起建,約於1862-1863完工。現為三級古蹟。

DSC_0856

DSC_0867

DSC_1052

DSC_0912

DSC_0982cs

DSC_0975    

DSC_0854潘屋的螃蟹穴水池    

↑ 門口小路前的小池塘,據說是因為風水地理上屬螃蟹穴,所以門口一定要有個小塘才能確保興旺。

======以下是我曾經收集、發表的潘家資料======

清末新埔有潘家、陳家、蔡家三大富戶,潘家一直到光復初期仍為新竹首富。

清乾隆30年(1765),新埔潘家來台祖潘庶賢自廣東嘉應州梅縣渡海來台,先到平鎮,後遷居新埔石頭坑(今寶石里)墾殖,其子潘榮光遷至新埔街經商,創設「金和號」,經營米糧、雜貨、製油、鹽業、染布、糕餅等生意,成為新埔街著名商號,當時新埔街之繁榮僅次於竹塹城。

潘家除了經商成功之外,對地方社會活動也積極參與,例如建街尾義塚,修復遭日人破壞之文昌祠、廣和宮,設南濟安義渡等,成為新埔首屈一指望族。

咸豐11年(1861),潘家來台第三代潘清漢潘澄漢兄弟在新埔街起建潘屋,佔地千餘坪,前街是巴洛克與東洋風格混合的洋樓,洋樓後面有庭院,庭院後面則為一進堂四橫屋雙外牆的大夥房,現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
北埔新姜家族姜滿堂的孫子鄧南光,所娶之潘慶妹,即是潘澄漢的次子潘成元的掌上明珠。 潘慶妹的祖父潘澄漢,在光緒元年就奉命辦理大甲溪護岸工程,隔年委任新埔聯庄團練局委員,光緒6年賜州同知銜,光緒7年參與台北城池建築,光緒12年任兵需公務,15年任台灣鐵道委員,16年賞藍翎,是為五品藍翎同知。光緒21年日軍火燒新埔庄,潘澄漢攜眷逃亡,備受驚嚇,享年59。

潘慶妹的父親潘成元,生於同治6年,是潘澄漢的次子,清代報捐大學生,縣試第2名,府試第1名,日本據台,被推派為紅十字特別社員、新埔庄協議員。明治38年12月授佩紳章,年50歲時,資產約10餘萬元。熱心公益,修廣和宮、築新埔大橋,皆捐鉅款。

潘慶妹的叔叔潘成鑑曾任新埔區長、庄長、新竹州協議會員,庄長任內建新埔市場、豬灶(屠宰場)、輕便車通車、設立新埔信用組合、照門國小等。親哥哥潘欽龍曾任新埔庄協議員、庄長,堂兄弟潘錦淮、潘錦河,曾先後擔任光復後的新埔鎮長。可說潘家一門政商勢力橫跨日據前後。

潘慶妹出生於明治43年(1910),台北第三女高畢業後,依媒妁之言嫁與北埔新姜家族鄧南光,生下長男世光後,隨即隨夫赴日,光復後鄧南光返台北開設寫真器材店,夫妻兩長住台北,共育有3男2女,現與長子鄧世光現居台北北投。

arrow
arrow

    littlefoot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